本报日前报道了我市某高校的范同学想帮助朋友“古某”,不想“古某”在被帮助后失联,留下了5000多元的贷款。消息见报后,引起了多位读者朋友的关注,大家纷纷指责“古某”行为涉及违法。7月2日,女研究生程琳(化名)联系到了记者,并表示她也是“古某”“被贷款”的受害人,希望获得帮助……
好心帮朋友 她说出了个人信息
原来,程琳在净月区博学路附近的一所长春高校就读,去年学习成绩优异的她考上了研究生。生活顺风顺水的她是个善良的姑娘,对朋友的帮助从来都是无私和慷慨。可是,就是因为去年的一个善举,让她受到了极大的损失。
事情要从2016年3月份说起,3月份的一个晚上,程琳收到了一条微信加好友的消息,这条消息的主人是她所在学校一个微信群的一员。“我以为是同学就加上了,后来想想他可能是利用进入我们学校微信群的方法获取学生信任,加了很多人。”程琳说,加上后对方告诉她,他是“古某”。通过聊天,两人成了朋友,不久“古某”提出想让她帮个忙。“他说手机丢了,想让我用学生身份帮他贷款买手机。”程琳说,当时“古某”就职的理发店在学校附近属于比较大的,也比较火,平时她也去理过发,也见过“古某”,所以就对他放松了警惕,说出了个人信息,让“古某”在手机上用贷款APP贷款买了手机。
接连帮朋友 买了手机又贷款
“我当时觉得只是举手之劳,他跟我保证过会按时还款,事后也曾对我表示谢意,要请我吃饭看电影。”程琳说。当时程琳正值考研阶段,对此事就没有过多顾忌。事后,她计算了一下,在2016年3月份到2016年8月份之间,“古某”曾经多次以不同理由要她配合输入个人信息,分别用于贷款购机和现金贷款。“关于贷款买手机,他一共跟我借了4次信息。”程琳回忆说,第一次古某说他手机丢了,想贷款买手机。第二次说手机又出现了问题,想再买手机。第三次说他姐姐想让他帮忙买手机。第四次说手机又出现了问题。于是不到一年时间,“古某”利用程琳的个人信息一共贷款购买了4部手机,有两部苹果手机,一部三星手机和一部小米手机。除此之外,古某还曾求程琳利用个人信息为他现金贷款两次,一次6000元,一次5000元。刚开始“古某”还按时还款,但没过多久,“古某”开始产生各种逾期还款。
朋友玩失联 姑娘产生信用问题
“他不按时还款,手机就会给我发消息,我发现他不仅不按时还款,而且出现了倒钱的情况。”程琳说,她发现“古某”先还一个手机贷款APP上的钱,钱还上后又有了信用,他将钱再贷出来,还另一个手机贷款APP,这样他一直显示还款,但是都是还利息,本金不还,而且没过多久“古某”换了工作,贷款也不还了。“现在他的手机号也换了,我只能用一个微信号联系他,但是他很久没有回过消息了。”程琳说,从去年8月份开始,“古某”就失联了,等她知道“古某”失联的时候,她的信用因为“古某”逾期还款已经产生了问题。程琳说,事后她算了一下,“古某”利用她的个人信息一共在5个手机贷款APP上贷款购机和贷款现金。为了不让信用产生更多的问题,程琳已经帮助“古某”还了15000元左右的贷款。“怕家人担心,我没有跟家人说,都是和同学借的钱,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,希望找到‘古某’。”程琳说。
有共同遭遇的学生准备报警维权
“他消失之前,曾和我说过要去外地,但是我现在感觉自己就是被骗了。”程琳说,回想当时“古某”说他的身份证丢了办不了手机卡,希望利用她的学生身份优惠购机,感觉都是假话,出于同情,她帮助了他,但是他却消失了,让人失望。据程琳说,还有一些和她一样遭遇的同学,目前大家准备一起报警维权。“我很后悔,一时好心被‘古某’利用,我感觉都是因为我社会经验不丰富,太幼稚了。”程琳说,她将自己的遭遇讲出来,也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,出借个人信息帮他人贷款的隐患,希望不要有更多的大学生受骗。
如果你和范同学还有程琳的遭遇一样,都是被“古某”借用了个人身份信息,请联系我们,我们的电话是89866777,希望因此事受到损失的人可以联合起来维护自身权益。
律师:大学生应提高保护意识
针对此事,吉林良智律师事务所厉耘宁律师说,大学生信用贷款是现在社会上一种以大学生个人的信用作为担保,把贷款人(学生)作为单一责任主体,依据大学生未来可能的收益以及可能的良好信用来预付。案件中的大学生轻易相信所谓“理发师朋友”,以自己的名义发生贷款后再出借给“理发师朋友”,随后理发师跑路,无法取得联系,现在大学生名下的贷款将产生逾期等后果。
此事的大学生和理发师虽然没有签订借款合同,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民间借贷法律关系,理发师的行为是民事借贷行为,被认定为诈骗需要更多证据,大学生想要通过诉讼的方式挽回损失面临最大的风险就是,没有签订借款合同,没有让对方出具借条,法院很难认定借款关系成立。退一步说,即使认定借款关系成立,现在对方联系不上,也很难能让对方立即承担还款责任。他提醒在校大学生,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,不能轻易相信他人,出现此事尽快报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