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双巧手让动物“起死回生” 今日聚焦-长春站 孙晓云 2540714
有思想 / 有温度 / 有品质
一双巧手让动物“起死回生” 今日聚焦-长春站 孙晓云 2540714
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长春站 > 今日聚焦

一双巧手让动物“起死回生”

——标本剥制技艺的传承之路

2017-11-14 09:23 | 来源: 长春日报

blob.png

姜牧里正在制作标本。 孙建一 摄

blob.png

动物剥制师利用近三年时间完成亚洲象标本。孙建一 摄

  “剥皮、清洗、制作假体,将标本做成惟妙惟肖的姿态。这一套流程我已经做了将近40年。”7日,记者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参观时,这位一生献给标本剥制事业的标本剥制师姜牧里对记者说,虽然制作的标本给观众们展示了动物和大自然的美丽,但这一行的工作过程并不光鲜,甚至很艰苦。

  取长补短

  融会中西技术 制作最美标本

  “制作标本要剥下死去动物的皮,剥皮时难免会有难闻的气味,这些都是刚刚从业时需要克服的。”姜牧里说,别看在展馆里的动物标本一个个都栩栩如生,魅力十足,但他的实验室始终是脏乱差的状态。这一点,姜牧里的得意学生任鹏霏十分赞同,“记得一次姜老师和我制作一只秃鹫的标本,那难闻的气味让我一整天没吃下饭。”

  秃鹫是一种食腐动物,专门以腐烂的动物尸体为食,秃鹫的尸体本身也充斥着腐朽刺鼻的味道,因此在制作标本时的挑战性也要比其他动物大得多。任鹏霏说:“记得当时,那只秃鹫尸体的腹中还留有它吃下的不少腐肉,在清理的时候,那种气味似乎在鼻腔中好久都散不掉。”

  这只秃鹫让入行不久的任鹏霏留下了深刻印象,而对姜牧里来说却习以为常。这种艰苦的工作,姜牧里热情满满地干了几十年,不仅干得好,而且干得精。姜牧里认为,虽然标本剥制师这个行业是从国外传入国内的,但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技术和理念,也要融入国内的工艺理念。“中国的艺术文化博大精深,例如国画、书法,出自大师之手的作品往往传神灵动,不拘一格。而西方艺术中的雕塑作品虽然给人厚重的感觉,但其肌肉线条却展现着人和动物的体态之美。要将中外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,并自成一派。”姜牧里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。最能体现这一点的,要数在省自然博物馆一进门处摆放的明星标本——亚洲象“敢买”。

  “敢买”是目前东北三省唯一的大象标本,其仿真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。记者仔细观察“敢买”发现:呈三腿着地的灵动姿态、大象的皮毛清晰可见。“这是我们团队利用近三年时间才完成的一个亚洲象标本,是馆里最大的标本。制作‘敢买’的时候把工作室都搬到了博物馆里,要不然它实在太大了,无法搬运。”姜牧里介绍。“敢买”是姜牧里老师团队第一次制作大象标本。“大象皮非常重,而且很厚,最厚的地方有4.8厘米,最薄的地方只有0.3厘米。要想让大象皮能够尽可能真实地贴合在大象假体上、还原大象本来面貌,就要让大象皮的薄厚程度达到统一。”于是,姜牧里带着自己的团队,通过手工一刀一刀地把大象皮削出均匀厚度。“因为第一次做大象标本,无法估计它的体量,估摸着准备的发泡胶,倒在搭建好的骨架里,发现只有一点点,着实费了很多的心血。”

  姜牧里认为,做这么大的标本很不容易,但是很值得。

  才杰辈出

  标本剥制技艺传承有望

  “我一直心系标本剥制这个行业的传承问题,因为从事这一行本身是有一定的门槛的,而大部分人也并不喜欢这一行。”姜牧里说,成为标本剥制师一定要对标本有浓厚的兴趣。他说,学生任鹏霏如今已经成为合格的标本剥制师,但刚入行时他也是一百个不愿意,后来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,他也渐渐地爱上了这个行业。

  采访当天,正巧任鹏霏正要剥制一只毛脚鵟。从开始剥制到结束,只用了二三十分钟。“因为这只毛脚鵟已经是冷冻过的,所以要先给它活动一下,然后对它进行测量,这样做出来的标本形体上更相似。”只见任鹏霏拿着一把手术刀,把毛脚鵟腹部切开,清空脏腑后,再用镊子处理毛脚鵟的头部。任鹏霏一边操作,一边和一旁观摩的来自高校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们说。看到有这么多后辈仍然愿意从事相关行业,姜牧里的心里十分欣慰。“我的学生任鹏霏、王拓不负众望,在近期举办的全国鸟类标本制作大赛中,以作品《思考者》和《慈父晨曲——黄鹂》分别斩获两项最高奖项:精品奖(从业三年以上)、优秀奖(从业三年以下)。”

  姜牧里说,动物的灵魂属于大自然,动物死后,若能将它们的身体以另一种方式完好保存,至少可以证明它们曾经存在于这片天地,让世人得以领略它们的美以及大自然造物的神奇,这是他希望他的学生们在未来坚持做到的。

 记者 于剑南
编辑: 孙晓云 吉网新闻热线:0431-829022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