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公主岭,一份特殊的温暖在城乡的角落静静流淌。公主岭市企业家协会公益理事会推行“精准对接、常态关怀、多方联动”的创新帮扶模式,让6名特殊困难儿童的生活悄然发生改变。这不是一次性的物质捐赠,而是一场用心的长期陪伴,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需求,用真情浇灌希望。
一次触及心灵的走访
10月7日下午,当公益理事会第六组成员与市企业家协会秘书长肖士国、公益理事会秘书长申林一同,拎着米面油等生活物资,敲响福馨家园小区一扇普通的家门。40平方米的房间里,因脑瘤手术瘫痪在床十年的爷爷,打零工维持生计的父亲,以及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四年级学生小宇(化名),构成了这个特殊家庭的日常。秘书长肖士国和申林走进房间,目光掠过简朴的家具,最终定格在满墙的学习奖状上。"这孩子太优秀了,在这样的环境里还能这么用功!"申林秘书长轻声感叹,随即紧紧握住奶奶的手,"您以后有任何困难都要第一时间告诉我们,千万别自己扛着。"组长刘德先拉着奶奶坐下,细细询问家庭的日常开销和孩子的学习情况。其他组员则默契地分头行动:有的轻手轻脚地将物资归置到厨房,有的蹲下身来,用温和的语气尝试与孩子交流。当志愿者递来零食时,小宇小声说着"谢谢叔叔阿姨",那腼腆的模样让在场所有人更加坚定了帮扶的决心。
中秋节的特殊团圆
中秋节前夕,公益理事会三组的成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,踏上了另一条帮扶之路。这是一个单亲家庭,二年级的小悦(化名)虽然身患疾病,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的性格。
推开房门,孩子怯生生地探出头,眼神里满是对陌生人和物资的好奇。组长张大军将画画用具和学习用品递到小悦手中,原本羞涩的小脸上瞬间绽放出兴奋的光彩。"这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。"年迈的姥姥抹着眼泪说,"从不要零食玩具,衣服小了也不说,还总学着帮我做家务。"副组长李春宇将牛奶和豆油送到老人手中时,她的眼眶微微泛红,嘴里不住地道谢。
特别让人暖心的是,李春宇上大学的儿子也加入了这次活动。他用自己做家教赚的零花钱,特意买了乐高拼搭玩具和孩子爱吃的零食。"小妹妹,要加油学习,每天都要开开心心呀!"他蹲下身,轻声鼓励道。小悦紧紧抱着新玩具,用细微却清晰的声音说:"谢谢叔叔阿姨们。"这句简单的话语,像一股暖流,淌过每位志愿者的心头。
从物质援助到心灵关怀
"十一"前夕,在公益理事会第五组辛春丽的协调下,华宇幸福汇与幸福小镇社区发起了一场特殊的爱心活动。与其他捐赠活动不同,这次的重点是让特殊困难儿童真切感受"被关注"的温暖。志愿者们与孩子促膝谈心,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。两名业主特意带着自己的孩子参与活动,用实际行动传递"爱与分享"的意义。公主岭市关工委主任赵立宝、副主任王晓林等在现场,与大家一同营造"携手共筑少年梦"的浓厚氛围。"我们不仅要解决孩子们的物质困难,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。"公益理事会秘书长申林表示,每次走访,志愿者都会花时间与孩子交流、陪家长聊天,既关心学习成长,也帮助家长缓解压力。
构建长效关爱机制
公主岭市企业家协会负责人介绍,这种"分组包干"的帮扶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一次性援助局限。6个小组每月定期走访,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帮助:开学时送学习用品,节假日上门探望,平日里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状况。更重要的是,理事会正在构建多方参与的关爱网络。通过加强与社区、关工委及公益机构的合作,让帮扶工作真正"沉下去、见实效"。未来,他们希望以常态化的行动,带动更多人关注特殊困难儿童群体,让"人人献出一点爱"从口号变为日常。
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伊海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