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秋十月,公主岭市永发乡的15万亩玉米地一片金黄,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轰鸣穿梭,拉开了秋收大幕。今年,该乡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、发展订单农业,玉米生产在提质增效的同时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。
秋收进度快速,丰收在望
田野之上,多台(套)收割机正开足马力作业。寰旗种植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广宇站在地头,看着金黄的玉米粒从收割机卸粮管倾泻而出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“今年是个丰收年!合作社种植的450亩玉米、1500亩黄豆现已收获过半。玉米从根到尖都有粒而且很饱满,每亩地预计产粮2000斤。”
在永发乡,像这样的规模化合作社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。这些合作社通过整合农机资源,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托管服务,大大提高了秋收效率。据了解,全乡玉米收割工作自10月8日启动以来,目前已完成总面积10%以上,预计再过一周可全部收割完毕。
保护性耕作显成效,节本增效双丰收
“免耕播种、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,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,增强了土地抗旱保墒能力。”永发乡农机站农机技术服务科科长牟杨介绍,“实施保护性耕作后,每亩可减少作业成本60多元,亩均增产66斤以上。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,不仅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,更实现了粮食产量与耕地质量双提升,为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探索出一条高效路径。”
随着收割机驶过,被粉碎的秸秆直接还到田间,黑黝黝的土地上盖上了一层新被。“秸秆全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提高了土壤的透水性,还增强了抗灾能力,让我们尝到了甜头。”农户翟海臣介绍。他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已5年,化肥使用量比过去减少10%左右,但玉米仍能保持增产。
智慧农机助力,订单农业保销路
今年,永发乡免耕播种面积突破6万亩。“免耕播种设备为我们春种争取了宝贵时间,并具有播种深浅一致、施肥精准的优势,保墒保苗。”农机大户宋志良说。据了解,配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免耕播种机通过厘米级定位实现精准作业,单台日播种效率可突破90亩。
如今,在秋收中,科技再次发挥重要作用。升级换代后的收割机自动将玉米棒脱粒,收割完成后,合作社将玉米直接运到中粮公司,稳定的收购渠道和价格让农户吃下了“定心丸”。
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伊海龙
通讯员 杨孝天 文/图